超声内镜在鉴别胰腺囊肿良恶性方面的作用孙波医院内镜中心胰腺囊肿被认为存在癌变的风险,但近期的研究提示这种风险被高估了。囊肿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囊肿的大小、囊肿内存在实性结节及胰管扩张等。现有的指南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囊性占位建议行手术切除,而对无这些危险因素者则建议予以随访。然而,具备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仅有25%在术后证实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浸润性癌,其余75%的患者术后病理仅提示存在低度恶性倾向,而手术死亡率则为2%-6%。尽管切除这些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囊肿可预防其将来的恶性转化,但随访发现这些囊肿发生癌变的总体危险相对较低,仅为0.24%-7%/年。超声内镜在鉴别胰腺囊肿良恶性方面的作用如何减少过度治疗?近期有两项研究重点采用谐波声学造影技术(CH-EUS)以更好的判断囊肿内实性结节的特征。实性结节见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和粘液性囊腺瘤,被认为是恶性的危险因素之一,是手术的适应征。近期的一项汇粹分析结果提示,在所有危险因素中,囊肿内存在实性结节在鉴别恶性分枝型IPMN方面的几率最高(6.0,95%可信区间4.1-8.8)。年国际共识指南中认为囊肿内存在实性结节是一个值得担心的危险因素;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指南中指出囊肿内实性结节是危险因素,应做为是否手术的权衡因素之一。囊肿内的实性结节可表现为仅有1-2mm的突起到数厘米的实性占位,CT和MRI诊断实性结节的敏感性较低而特异性较强。超声内镜诊断实性结节的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主要因为其有时无法准确鉴别真正的实性结节、粘液样物质和囊肿内碎屑。谐波声学造影可能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之一。研究提示采用谐波声学造影技术可降低诊断为恶性的假阳性率约一半以上。目前认为,最适合应用谐波声学造影的情况是当超声内镜在可疑的分枝型IPMM或黏液性囊腺瘤中发现了实性结节样改变。造影后结节回声未增强则提示为黏液或碎屑样物质,而非真正的实性结节。造影后结节回声增强则提示其为真正的实性结节,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对结节的大小及造影后回声增强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可能会成为鉴别恶性囊肿的潜在指标,但仍需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有一项研究采用声学造影技术观察分枝型IPMN的恶变率,存在5mm以下的实性结节者(造影后增强),其3年和5年的恶性转变率分别仅为6.9%和10.7%。声学造影技术在主胰管型IPMN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仍不明确,因为不管有无实性结节,主胰管型IPMN本身就是手术的适应征。译自:PolkowskiM.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forpancreaticcysticlesions:let’senhanceit.Endoscopy;48:4-6学术交流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镜专委会传播新知开创格局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