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泉兴教授
访谈录有多少胰腺癌患者仍未得到正确治疗?
年7月16日,第十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PCCA)暨第三届上海胰腺肿瘤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大会主席、医院胰腺外科倪泉兴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就胰腺癌的未来诊治模式及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向(医学界)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访谈专家
倪泉兴教授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医院胰腺外科
简介倪泉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学权威,从事外科医、教、研工作45年余,擅长各种外科疾病诊治,尤其对处理胰腺、肝脏和胆道各种良、恶性疾病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胰腺肿瘤的诊治方面更是享有很高的地位,先后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上海市优秀发明奖”及“卫生部先进工作者”等奖项,为我国胰腺肿瘤专科化、专病化发展以及胰腺外科技术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科研方向:胰腺手术方式改进、胰腺癌淋巴转移特性、分子生物学机制、胰腺肿瘤干细胞、化疗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介入化疗、化疗多药耐药等研究
论文著作:已发表论文余篇,参加编写《临床外科手术》、《实用外科学》和《现代外科学》等10余本医学著作。
△倪泉兴教授致开幕词
作为PCCA本次会议主席,已至古稀之年的倪泉兴教授仍旧精神饱满,其铿锵有力的致辞及从容的神态尽显一位中国胰腺外科专业化发展创导者、开拓者的英姿。
进入采访室后,方才英姿飒爽的倪教授又转变为一位慈祥亲切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谈了谈胰腺癌诊治现状以及对其发展的新期待。
一、直面现状,究竟还有多少胰腺癌患者在错误治疗?
当谈到这个话题时,倪教授略显遗憾。“胰腺癌患者当中,真正能在胰腺肿瘤专家手中,靠外科手术解决问题的胰腺肿瘤病人还不到20%。即便是这样,最终真正获得长期生存的病人少之又少。”
胰腺的解剖位置隐蔽,毗邻关系复杂。它的左邻右舍遍布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结肠中动、静脉等,有许多的血管紧靠或穿插其间。临近的脏器中,前方有胃、横结肠、后方有十二指肠,腹膜后还有大量的神经丛、淋巴结。此外,胰腺肿瘤的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难以察觉,有的仅表现为上腹隐隐不适,极易为患者和医生忽视。
在倪教授诊治的胰腺癌患者中,约有70%-80%的病人曾把上腹不适当作是胃病。也有部分出现黄疸的患者,还被当作胆道结石治疗。部分腹泻症状为主的患者,被错误地当做慢性胆囊炎或慢性结肠炎处理。由于胰腺肿瘤影响到胰腺内分泌功能障碍,可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被患者以为自己患的是糖尿病。
一旦延误诊断,在缺乏临床经验的科室的医生手中,就可能被错误的诊断,进行无效甚至是错误的治疗导致病人不良后果,也让后接手医生陷入治疗困境,这使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生命杀手。
然而,希望仍然是存在的。在倪教授的团队长期诊疗经验表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能获得较好的治疗。至今部分病人仍和倪教授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胰腺肿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迄今不能完全杜绝。曾经有一位胰头癌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术后九天出院。出院后状态良好,已能半流质饮食。到术后第十一天时由于饮食不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血压大幅波动,再次急诊入院后大量呕血,病人很快进入休克状态,病情危急。倪教授当机立断,立即组织抢救,边输液边气管插管,送手术室,开腹止血。在以保生命为第一要务的手术中,全面检查了常见的出血部位,最终将出血可能性最大的胰腺残端放置安全套包裹,并在胰管内插管将胰液引出体外。妙用安全套,尽快地结束了手术,最终成功地救活了病人,至今该病人存活了十年多。
胰腺癌手术难度较大,能不能顺利切除和手术者的决心与临床经验密切相关。倪教授讲起他对师兄的治疗,至今仍很有感慨。倪教授说这一次手术是从医以来对自己最严峻的考验。手术涉及到的范围广泛,牵涉到的器官众多,有胃、升结肠肝曲、横结肠、全胰、脾脏、胆道、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还为病人做了肠系膜上静脉的切除和架桥重建。倪教授几乎为患者重建了一条消化通路。由于手术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仔细,局部清扫彻底,患者直到去世时局部手术野肿瘤没有再复发,术后存活了超过了十七个月。
虽然胰腺癌总体生存率不高,但经过合理的治疗,还是有一部分病人能存活5年以上甚至20年以上的,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正确处理,合理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生存期。因此,人们仍应看到希望。而生命希望的造就,就需要有患者、家属、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积极开展多学科的综合诊治。
“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不光需要胰腺外科和内科、放疗和化疗科医生的合作,还需要有影像学、病理学、内镜、基因检测专家、营养学家、中医师等加入进来,共同协作,互相沟通。”倪教授在采访最后语重心长地向记者提出了他对胰腺癌诊治发展的期许。
二、胰腺癌的发病有何规律可循?
近年来,胰腺癌在我国大城市、沿海地区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究其原因,倪教授作出了如下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吸烟是一个胰腺癌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烟草中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可以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不良的生活环境也是与胰腺癌直接相关的因素。在城市中,空气污染,空气中漂浮着许多有害颗粒例如PM2.5,不仅可能与肺癌的发病相关,而且与胰腺癌的发病相关。在边远山区和内地广大农村中的胰腺癌的发病率很低,环境污染外加吸烟的不良习惯,长期吸入不洁净的空气则有可能导致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此外,城市人群饮食不科学,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高蛋白,造成营养过剩,而新鲜蔬菜普遍摄入不足。
有研究表明,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菜、卷心菜、花菜、萝卜等含有一种叫去甲基异硫氰酸酯的物质,研究证明它具有抗肿瘤的作用,长期不食蔬菜者可引起体内这种物质的缺乏,进而造成机体抗癌能力的下降。因此应提倡增加新鲜蔬菜得摄入,减少高脂食物,少吃红肉-四条腿的动物如猪、牛、羊的肉,多吃白肉-两条腿和没有腿的动物如鸡鸭鹅等,还有“一条腿”的菌菇类食品。
户外运动,尤其是阳光下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体内结合蛋白Ⅰ的合成,它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利于抗氧化,间接的也有利于抗肿瘤。长期在室内,尤其在人员众多和烟雾缭绕的活动室内,这些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装修材料中一些有毒物质,包括甲醛、苯、苯酚、重金属,甚至放射性同位素物质等致癌物质都能危害人体健康。
易令人忽视的是,口腔龋齿,慢性牙周炎也被认为可能和胰腺癌发病有关。有肿瘤家族史、遗传史,以及有胰腺相关的肿块和局限性炎症的病人也被认为可能是胰腺肿瘤的易感人群。
总之,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恶劣的环境及人类不良生活习惯则是其中的两大关键所在。倪教授指出,最健康的东西实际上是最原始的。如过去人们大多饮食清淡,粗茶淡饭,很少有这种疾病。现代人多食用动物油,很少用菜油,但要知道菜油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是最合适的。
三、胰腺癌的诊治就要“一条龙服务”
与往届PCCA会议相比,本届参会者年轻化、内科学者比例增加、新增提问环节及报告内容与时俱进是本次会议的四大亮点。这些看似平常的变化却折射出了胰腺癌诊治发展的大趋势。
倪教授评价道,如今新兴的医疗器材层出不穷,新生代的医学人才辈出,目前胰腺癌诊治水平的进步正是由这些新兴力量推动着。正如在会议当天上午作报告的虞先濬教授及王理伟教授,分别从胰腺内外科、药物治疗及分子分型等角度对胰腺癌的诊治进行了阐述。他们报告的内容新颖精彩,引人入胜,面对面问答环节十分热烈,充分显示年轻力量已经强势来袭。
倪教授指出,目前已进入精准医学的时代,精准治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在肿瘤治疗方面我们可能还局限于解剖精准的路上,要从解剖精准,走到组织病理精准,再到分子水平精准,基因水平精准层面还有待人类的不断开发与探索。
要实现所谓的精准治疗,首先要让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患者在就诊伊始就能被有效甄别和筛选出来;诊治团队的针对性个体化治疗;创建胰腺癌治疗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可以让病人从门诊检查、入院、多学科会诊、手术、术后综合治疗、术后护理等方面都由同一个多学科团队进行医治,对病人从头到尾进行临床管理。倪教授打趣地将它称之为“一条龙服务”。
然而,目前这种诊治模式只是倪教授的一个设想,要做到在临床上普及,仍需要一个过程。“肿瘤的治疗需要采用循证、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虽然一些肿瘤病人得到了治疗,但是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治疗,当然也不是最好的治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努力
更可惜的是,有些病人被自己、被家人、甚至被医生随意地放弃了治疗,这就需要加强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改变不正确的观念,需要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来提高疗效。
“精准规范,协作共赢”这不仅是本次会议的主题,更是未来胰腺癌临床诊疗工作的大方向。愿我们胰腺肿瘤的事业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造福更多的人类。
↓↓↓点击"阅读原文"
长沙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