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活检是胸部肿物重要的确诊手段,其中CT引导穿刺技术已相当成熟。然而,尽管对于胸壁浅表肿物及胸膜下病变,超声(US)引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超声引导下胸部肿物穿刺的发展时间仍较短。
来自美国的Jarmakani等人,对比研究评估了CT与超声引导下胸部肿物穿刺的价值,其成果发表在年第9期的JUltrasoundMed杂志上。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在其机构进行CT或US引导下胸部穿刺的病例,其纳入标准为胸壁肿物、胸膜肿物、胸膜旁纵隔肿物与胸膜下肺部肿物。对于腋窝肿物、肺部非胸膜下肿物、纵隔肿物无合适的超声声窗者排除在外。穿刺成功定义为病理标本可以得出确切结论而无须重新活检。
研究最终共纳入了例患者的例穿刺资料,其中US引导55例,包括23例肺肿物,6例胸膜肿物,2例纵膈肿物,24例胸壁肿物(图1和图2),CT引导例,包括88例肺肿物,10例胸膜肿物,7例纵膈肿物,25例胸壁肿物。US和CT引导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54/55)和87%(/),两者间差别有统计学差异。
图1一63岁男性胰腺癌患者US引导下右肺下叶胸膜下肿物(长箭头)穿刺:图A为呼气末肿物长轴图像;图B为吸气末肿物长轴图像;图C为屏气状态下穿刺;最终病理证实为胰腺癌转移瘤,短箭头为穿刺针轨迹,R为肋骨
图2一80岁男性患者经PET/CT发现右中肺叶8×6mm高代谢结节,患者有长期吸烟史,近期有头皮黑色素瘤切除史:图A为结节CT横断面;图B为结节CT矢状面,均可见右肺中叶第5前肋深面胸膜下8mm结节;图C为结节声像图表现,可通过呼吸调整而被定位;图D声像图中短箭头示穿刺针成功穿刺进入结节内;穿刺病理提示为肺鳞癌,与手术病理相一致;R为肋骨
研究发现,US引导组肿物大小平均为4.5cm,CT引导组为4.9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若以1.5cm为界,US引导组中39%的肺肿物小于1.5cm,而CT引导组该比例仅为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穿刺术后怀疑并发气胸者,均进行CT扫描进行确诊。其中,CT引导组气胸发病率为5%(7/),US引导组为2%(1/55),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此外,在患者接受电离辐射剂量方面,US引导组有16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15例为术前CT检查进行定位,1例为术后并发气胸并进行CT引导下胸腔置管。由此计算的US引导组平均电离辐射剂量为mGy-cm,而CT引导组平均电离辐射剂量为mGy-c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穿刺时长方面,US引导组穿刺时间平均为40分钟,而CT引导组评价为38分钟,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指出,在该研究中,US引导组的穿刺成功率较高,主要得益于超声具有实时引导的优点,可以直接根据患者的呼吸进行调整。除此外,两组间肿物大小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间的穿刺难度并无差异。另外,超声具有方便、无电离辐射等优点。总体来说,US引导穿刺在浅表胸壁肿物或胸膜下肺部肿物优于CT引导穿刺。
菜鸟成长记心脏超声佳作集锦